案例,spss,数据分析

临床护理路径在先天性巨结肠护理中的应用


全文字数:7000字左右  原创时间:<=2022年

【内容摘要】

临床护理路径在先天性巨结肠护理中的应用
研究背景:先天性巨结肠(Congenital megacolon, Hirschsprung disease, 简称HD)是一种较常见的小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, 发病率为0.2‰~0.5‰,仅次于直肠肛门畸形,男女之比3~4:1,主要病变为结肠末端肠壁肌间神经结缺如或发育不全,致该部肠管呈顽固性痉挛,从而引起慢性肠梗阻,近侧结肠因长期受阻,肠壁肥厚而扩张.新生儿有胎粪排出延迟、反复便秘、腹胀、进行性营养不良,X线钡灌肠有典型征象:病变痉挛段、移行区、巨结肠区、继发扩张区;病检病变肠管无神经节细胞或神经节细胞发育不良或变性; 一旦确诊,均须手术治疗。目前存在的护理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:第一,手术治疗的不同方式对于护理的要求。第二,回流灌肠的方法的改进应用。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先天性巨结肠护理中的应用。
研究目的:灌肠方法是护理手段之一,探讨护理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治疗中的重要作用,并寻找先天性巨结肠护理中存在的问题,为提高治疗和手术效果提供依据。
研究方法:使用随机数字表,将需经肛门行巨结肠根治术的40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,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,实验组患儿实施临床护理路径。
研究结果:
1.实验组患儿的平均住院天数、平均住院费用、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,满意度及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均明显提高。
2. 两组灌肠时间、灌肠液的入量、出量及残留液量,小儿合作程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(P<0.01)。
3. 灌流因素与年龄、狭窄程度和润滑剂等方面都有关系,研究显示,以上因素的统计学资料显示,P<0.05,存在显著的不同。
4.分别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患儿进行患儿合作情况和肛周皮肤发红有无进行统计分析,结果表明,与对照组相比,P<O.01,说明,新的灌肠方法使患儿的合作率升高,同时肛周发红现象降低,优于传统的灌肠方法。
结论: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经肛门行巨结肠根治术的患儿中,可缩短住院天数,降低医疗费用,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,提高工作效率和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,从而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。
关键词:先天性巨结肠,护理,临床护理路径

 

*若需了解更多与协助请咨询↓→[电脑QQ][手机QQ]【数据协助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