案例,spss,数据分析

浅析柏拉图和朱熹对于“学”的理解之异同


全文字数:17000字左右  原创时间:<=2022年

【内容摘要】

浅析柏拉图和朱熹对于“学”的理解之异同
本文从“学”的角度出发,梳理出柏拉图和朱熹对于“学”的理解,从而在这个背景下去探究柏拉图和朱熹哲学上的一些异同。柏拉图对于“学”的理解是学习就是回忆,灵魂先天的拥有关于“相”的知识,只是在堕入肉体后遗忘了,通过学习能够使灵魂回忆起之前的知识,从而把握“相”,但是这基于一个前提就是灵魂不朽。朱熹对于“学”的理解是格物穷理,通过今日格一物、明日格一物的过程中,不断积累具体事物之理,进而从个别上升到一般,贯通普遍的万物之理,从个别到一般之所以可能是由于理一分殊,分殊说明了积累的必要,理一说明了贯通的可能。柏拉图和朱熹对于“学”的理解的异同主要在“相”和理,肉体和气质,“学”的内容上,对于“相”和理来说,它们都是永恒的存在,但是含义不同,“相”主要说的是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,理既是宇宙的总体法则,又是普遍的道德规范和准则。而在“相”和理各自与具体事物的关系上,具体事物分有“相”而存在,每一事物也禀赋“性理”,但具体事物和“相”是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,而每一事物的“性理”却与作为本体的理是一致的。对于肉体和气质来说,它们都是恶的来源,但肉体的恶和气质的恶的产生在时间上是有先后的,前者与人的出现直接联系在一起的,后者是在人出现之前就存在。对于“学”的内容来说,二者都认为可以向具体事物“学”,进而掌握“相”或理,并且注重经验在“学”的过程中的作用,但柏拉图认为从经验中不能获取关于具体事物的知识,从经验中“学”也只是启发灵魂回忆起或转向“相”,无法从具体事物直接上升到“相”的认识,具体事物和“相”始终是割裂的,朱熹则认为万事万物中都有理,都是可以格的,从经验中“学”是可以获得具体事物的本质和规律,通过对于具体事物的“学”,不断地积累一事一物之理,然后贯通普遍的万物之理,这之间是一致的,从而最终达到“吾心之全体无不明”。
 
关键词:柏拉图;朱熹;认识论;学

 

*若需了解更多与协助请咨询↓→[电脑QQ][手机QQ]【数据协助】